New Cinema Collective 聚焦當代電影新潮,集結國際新銳視野與力量,策劃專題放映、培訓及研究等項目,期望支援本地年輕影人自主創作與發表,促成與國際影壇交流和合作,培育新一代電影製作人才,推動香港電影發展。
首個節目「亞洲新銳電影的製作生態」由平地映社主辦,獲電影發展基金(創意香港)資助,探討近年亞洲獨立與藝術電影的製作案例,邀請具代表性的影人包括監製、導演、剪接師及國際發行,分享其參與及推動新銳電影的製作經驗,嘗試於當前社會環境下,重新審視香港電影製作的可能性,為年輕影人提供另一種視野。
節目分為「跨國合製」、「後製:剪接」及「國際發行」三個單元,結合網上與實體節目舉行,選映二十多部來自東南亞、台灣、香港及中國等地的電影;並設多場網上/實體映後談、網上大師班及專題討論會,期望延續近年香港電影的變革,參考亞洲各地獨有的製作生態,以靈活及開放的思維應對嚴峻多變的未來,共同尋找出路。
面對疫情,世界停頓,電影業亦無法幸免。
是次節目早於2017年開始構思,期望藉借鏡他方經驗,打開香港獨立製作的想像與討論。此刻節目終於面世,在這數年間,新導演在政策及業界推動下,製作首部戲情長片的機會增加;亦有年輕影人專注獨立製作,以紀錄影像回應時代,更把目光推展至國際市場,以集資、提案及電影基金等方式籌集資源。眾人以各種方式開闢創作路徑,革新香港電影,但與此同時,香港的創作與發表自由卻日漸收窄。
放眼亞洲,近年鄰近國家的電影工業急速發展,當地獨立影人更力圖創新,為下一代培育豐足的創作土壤。回望2019年後的新香港,當中港合拍片的市場遠去,觀眾開始義無反顧地支持本地製作,不論獨立或商業,新銳或資深,乃至身處不同崗位,香港電影工作者何去何從?
獨立電影是進行式,形態隨時代演變,唯一不變的是自主的創作精神。「亞洲新銳電影的製作生態」銳意引介近年亞洲獨立與藝術電影的製作案例,結合網上與實體節目舉行,選映二十多部來自東南亞、台灣、香港及中國等地的電影;並設多場網上/實體映後談、網上大師班及專題討論會,期望延續近年香港電影的變革,參考亞洲各地獨有的製作生態,以靈活及開放的思維應對嚴峻多變的未來,共同尋找出路:
「合製」單元引介菲律賓的Epicmedia Productions、新加坡的Momo Film Co及日本的空族等推動合製的電影公司,選映其獨立合製作品;並探討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及香港等案例:《歌手阿伯告別秀》、《幻土》及《憂鬱之島》,由監製、導演分享每部作品獨有的製作歷程;
「後製」單元聚焦「剪接」,請來兩位活躍亞洲並致力培育新血的資深剪接師:以《天註定》獲金馬獎最佳剪接的法國剪接師馬修 (Matthieu LACLAU)、與泰國名導阿比查邦合作無間的泰國剪接師利.查泰米提 (Lee CHATAMETIKOOL),選映多部與新銳導演合作的電影,並舉辦網上大師班、專題討論會,分享其剪接理念及後製心得;
「發行」單元邀請華語新銳電影的發行推手──光在影像、日映影像及視幻文化,選映其近年發行的長片首作,並講解「國際發行」的實際操作及疫情下之機遇;同場選映多部特色各異的華語短片,回塑創作初心,鼓勵以短片探索影像創作的不同可能,作為回應時代的方法。
縱然海外影人未能親身來港,但我們仍邀請了多位本地新銳影人與他們作網上交流,包括《一念無明》導演黃進、《濁水漂流》導演李駿碩、《手捲煙》導演陳健朗、香港亞洲電影節節目策劃胡芷晴等,期望於疫情隔離下,共同重建國際連結的平台,促進創作與文化交流,及開啟日後合作的契機。
下筆之時,香港第四輪疫情爆發,戲院重開無期,香港前景未明。但我們相信,這裡仍有許多未被書寫的故事、歷史和情感,更有一群新世代創作者躍躍欲試地探索,年輕人為電影以至世界開闢新路,改變未來。
感謝促成是次節目的所有夥伴、影人及機構,堅守互勉。
何梓埼、蔡浩泉
節目策劃
何梓埼
蔡浩泉
鄺曉恩
黃曉霞
江千慧
黃瑋納
黃倬詠
Elaine HO
威利
林熙駿
Third Things Studio
Arko CHAN
鄭超卓
岑依霖
何梓埼
蔡浩泉
米關
張紫茵
陳釭澄
羅鍵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