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語新銳電影的市場與定位
近年香港獨立電影漸受國際關注,年輕影人亦嘗試於創作及資源上另闢蹊徑,在此起步階段,國際發行擔當著什麼角色,以助本地作品走得更遠?討論會將聚集三間發行公司負責人──光在影像、日映影像及視幻文化,探討華語電影於國際市場上的定位,及如何協助新銳影人與作品建立口碑;同時回應疫情下的機遇。
近年香港獨立電影漸受國際關注,年輕影人亦嘗試於創作及資源上另闢蹊徑,在此起步階段,國際發行擔當著什麼角色,以助本地作品走得更遠?討論會將聚集三間發行公司負責人──光在影像、日映影像及視幻文化,探討華語電影於國際市場上的定位,及如何協助新銳影人與作品建立口碑;同時回應疫情下的機遇。
剪接對電影敘事的影響不可或缺,不少故事結構更於剪接室內產生。於是,New Cinema Collective 特以「後製:剪接」為題,帶來兩位剪接大師 ── 金棕櫚泰國名導阿彼察邦御用剪接師利.查泰米提古(Lee Chatametikool)及大導賈樟柯拍擋金馬得獎法國剪接師馬修(Matthieu Laclau)的精彩作品,讓觀眾更了解剪接的藝術。兩位大師風格迴異,各自精彩,更致力培育新血,與諸多新導演合作。這次,更非常榮幸邀請到兩位大師與觀眾即場連線,詳談剪接這把「隱形剪刀」的眾多面向。
討論會引介亞洲近年的藝術和獨立電影的案例,連結當地新銳和資深的創作人,期望其製作經驗作為香港年輕影人借鏡,從而審視當下的創作環境,思考未來出路。這是整個節目的第一場網上討論會,以「跨國合製」(Co-production)題,選了三個近年較具代表性的合製案例,分別來自東南亞及香港,包括《歌手阿伯告別秀》(Singing in Graveyards,2016)、《幻土》(A Land Imagined,2018)及《憂鬱之島》(Yellowing,2016)。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這三部電影的監製及導演,分享合製的基本概念及運作,以及探討合製在香港的可能性,香港影人在拍攝獨立合製電影時,需具備甚麼知識和技術。
討論會引介亞洲近年的藝術和獨立電影的案例,連結當地新銳和資深的創作人,期望其製作經驗作為香港年輕影人借鏡,從而審視當下的創作環境,思考未來出路。這是整個節目的第一場網上討論會,以「跨國合製」(Co-production)題,選了三個近年較具代表性的合製案例,分別來自東南亞及香港,包括《歌手阿伯告別秀》(Singing in Graveyards,2016)、《幻土》(A Land Imagined,2018)及《憂鬱之島》(Yellowing,2016)。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這三部電影的監製及導演,分享合製的基本概念及運作,以及探討合製在香港的可能性,香港影人在拍攝獨立合製電影時,需具備甚麼知識和技術。
應平地映社邀請,我為主持「亞洲新銳電影製作生態」的其中一個研討會,一連看了5部泰國獨立片。當香港上一輩電影人在緬懷以前港產片強勢,能夠於東亞各國出口文化產業,並慨嘆當下今非昔比同時,他們有主動關注各地的電影生態嗎?
既然根本早已回不了去,我們又有破釜沉舟地前行的勇氣嗎?